来安去安,小城镇安。
山城虽小,并世无两,盘桓在秦岭南麓,乾佑河畔。县域里山重水复,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青山绿水养育了一方乡民,青山绿水哺育了一方风情。河水北向南流,水随山势蜿蜒曲折,终归汉江。山隔水阻,久而久之,形成了小地方的地域特色。
华夏以秦岭淮河为界,始有南北之分,镇安以南北贯穿的乾佑河为据,惯有东西乡之说。按行政区划,铁厂、米粮、西口等乾佑河左岸的乡镇,简称“铁米西”,为“东乡”;乾佑河右岸的柴坪、达仁、木王等乡镇,简称“柴达木”,为“西乡”。
与中国版图上的柴达木盆地不同,镇安的柴达木,山高林密,林寒洞肃,河流众多,有全县海拔最高的 “鹰嘴峰” 名胜,有汉江第二大支流旬河,有当年为襄渝铁路建设供应枕木由5760、5761部队在原始森林里专门开辟的木王林场。铁米西则气候温和,山缓多川,著名的有米粮川、张家川、龙洞川、黄龙铺、熨斗滩等,宜于农耕,人口较西乡稠密。
东乡人西乡人往前追溯都并非原住民,来自于“大槐树移民”和“湖广填四川”。早期移民占据了多川宜居的东乡,以“本地人”自居,后来者分布在高山峡谷的西乡,取“我的故乡江浙湖广在河的下游”之意,称“下河人”。
久而久之,风俗大同小异。虽是小地方,凡事也要有个章程,过日子便“讲究”,这讲究二字里包含了“规则、习俗、套路、程式化和繁文缛节”的众多涵义在里面,东乡尤甚。
例如,过去结婚娶媳妇,讲究新媳妇要看不见屋檐才进门,也就是天黑以后。婚礼宴席讲究新娘要坐“上席”,此后在婆家就不能再坐上席。席面讲究“八大件子”,初是四个凉菜四个热菜,随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增加到八个凉菜(四荤四素)摆边下酒,中间四个大碗(汤)四个盘子(炒菜)依次轮换。而“上席”的讲究,复杂到登月工程的地步。宴席一般用八仙桌,桌分四方,每方二人,其中一方为上席,尊者居之。上席位置的确定颇繁,宴席摆在堂屋里,正对大门为上,席开两桌,左边一席为要,三席则中间一席为首;宴席开在场院里,正对上菜方向为上席,距出菜方向越远越尊。谁坐上席,更是讲究繁多,例举一二。一般辈分最高者上坐,忧事母党为重,喜事祖党居大,本家女婿一般都要坐上席。所以宴席上都有熟悉规则和客人关系的人来充当“执客”一职,安排座次。同是上席,左侧为大,我曾见识过,上席的二人其他优势相同,居右之人比左侧的年长两个月,便认为受了怠慢,当场咆哮,拂袖而去,留下一地尴尬。
过往,度日艰难,大都生活勤俭,东乡人更精于算计,镇安话叫过日子“细发”。对这种源于生存和生活的细发,有许多调侃的笑话。
镇安正腊月有“走亲戚”的讲究,就是拜年。当年东乡的标准年礼是两扎机器面一包白糖,间有点心、麻花、黄酥、散酒。遇送散酒的,酒留下,装酒的瓶子得退回。有年腊月,一户人精心准备年礼,日子都不宽裕,在面条包装纸上费了心思,有别于惯常用的牛皮纸、报纸。到亲戚家送上包装新颖的面包子,主人由衷赞叹,自己也觉出众有面子。年节将尽,一相距颇远的亲戚上门拜年,两双粗糙的大手握在一起,铭感五内。进门卸下肩挎的 “礼行”—— 一个印有“红军不怕远征难”字样的黄挎包,装着年礼,主人接过放下一边,照讲究不打开,先歇息喝茶拉家常。自两家人是从哪棵大树开枝散叶说起,引到大树上其他枝叶的家长里短,再谈两家的陈年旧事,气氛越来越浓,关系更加亲密,谈话也从茶桌移步酒桌。酒足饭饱,推搡谦让中,从包里掏出面包子白糖堆在睡柜上,主人往黄挎包里塞进两双尼龙袜作“打发”,即回礼。客人背挎包推着“永久”牌二八大梁离去,主人醉眼朦胧扫一眼刚留下的面包子,打了个激灵,看那特别的包装纸,不正是腊月里自己送出去的么,初出手时完好的面条已在众人接力中成了断节节。
还说有的人家,门上来人特别是不熟的客,常常连“吃了么”的话头都不敢提。流传甚广的段子说,一东乡人家来了公职人员,转眼是下午饭时间。相谈正欢的男主人在女主人目光闪烁下告罪离去,换女主人陪坐说话。初是疑惑,不知出了什么状况,待男主人回来,瞅见嘴角没擦干净的饭粒,才醒悟是一家人轮流在灶房悄悄把饭吃了,压根儿没敢提吃饭的话。
西乡多高寒,地里刨不出多少粮食,胜在地域广袤,农闲时开荒辟地,“巴掌大”一块也不嫌弃,不长粮食,种洋芋南瓜萝卜四季豆。有人调侃说,西乡人偶遇,打招呼几乎千篇一律,“你吃了么”?“吃了”!“吃的啥饭”?“洋芋四季豆”,“瓜瓜菜菜半年粮”的谚语里透着无奈和乐观。也靠山吃山,山林里找生计,天麻山药木耳野菌核桃毛栗甚至是山鸡野兔野猪黄羊都是好东西,吃苦下功夫日子便宽裕。
镇安人对客人有一种发自肺腑的热情,西乡人待客更让人称道。西乡交通不便环境闭塞,家门口来客,不管熟识与否,一定邀请到家里,遇到脸皮薄的人,会豪爽的劝说“出门在外,谁还能背着锅碗瓢盆铺盖卷儿不是”?倒显得你不通情达理。到家先歇脚喝水,旋即准备饭菜。西乡婆娘任劳任怨,做不出东乡媳妇的讲究、细腻,但公鸡头子、腊肉块子必不可少,山珍野味也不稀罕,粗犷中装满了实在。火塘里燃烧着整根粗壮的树干,噼啪直响,撩起热烈火焰,烫热了吊罐里自家酿的甘蔗头子,男女都善喝,轮番劝酒不醉不休。醉了留宿,是常有的事情。
对安排下来的工作,响应有别。过去遇推广地膜玉米、305良桑等新技术,西乡人二话不说就落实,效果好不好心里知道淡然处之;东乡人细致一些,种前反复思量落实慢,种后有好收益便罢,要是赔了钱不依不饶。遇修路,占谁家的地谁家的柴山,西乡人的反应大多有几丝“财大气粗”的豁达,“你们搞的这工作,是为大家办好事,这点损失算什么”,不计较得失,还热情款待;东乡人多半心里打着小算盘,土地金贵犹如命根,给大家修路凭啥我独自吃亏,嘴上支持,却拐弯抹角寻衅弄畔,不达目的不罢休,工作难以开展。
慢慢的,就有了口碑,说东乡人刁巧,工作难得干。西乡人厚道,工作好开展。在那个年代,走东闯西的多是干部,见多识广就有了比较,经年累月众口传承就成了标签。
我也曾频繁在东西乡奔波,东乡西乡这点差别,听人讲过,自己也有感受。
东乡人也有“前门迎客后门借粮”的美谈,有懂事明理的传统。这个评价有一概而论,忽略了大环境里的小气候以及个人差异,就像南斯拉夫独立出了塞尔维亚,塞尔维亚里面还有科索沃。但作为在西乡长大、根上却是东乡人的我而言,依然没有底气反驳。
所以以往,干部更愿意在西乡工作,有开发项目更愿意放到西乡实施。
闲暇时也闲谝过这种东西乡差异的缘由。
费孝通说,人从小在不假思索中接受了一套价值观念,原本是环境的产物,没有高低对错之分,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一但发生冲突,往往成为难以调和的矛盾。地域条件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西乡山大沟深,寒冬里大雪封山数月,土地贫瘠,产出率低,人口密度小,单家独户多,相对而言人均土地面积大林山广袤,森林覆盖率高,资源丰富物产多样,为人往往粗犷豪爽豁达直率。东乡耕地肥沃,气候温和,人口稠密,居住集中,人均耕地林地较少,生活来源单一,柴草等必需品稀缺,在环境和生存压力下,人难免互相倾轧斤斤计较,相邻而居多磕磕碰碰,利益纠葛中思维精明更善于算计个人得失,表达方式婉转、隐晦、含蓄,镇安话说 “人不直”。
西乡人过的自给自足颇像田园生活,东乡人商品意识更强善做交易。严谨的论断是要用统计数据来证明的,这里只列举一个事实,一叶知秋。东乡有“赶场”的传统,大家在约定俗成的日子,肩扛背驮着自家的富余产出,在惯常地点,互相取长补短,完成商品交换,满足生活需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养成思维惯性,一事一物都有价码,无利不起早。西乡没有赶场这一习俗,早年间还有腊肉可以白吃但是不卖的讲究。
深思量细品味,东乡人的精明算计西乡人的吃苦耐劳,饱含着在艰苦环境艰难岁月里的辛酸,却也是生生不息的生存智慧,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
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多数人长期在温饱线上挣扎,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事关面子、地位,甚至等同到生命高度。“两桃杀三士”是因吃饭而引发的一场血案,“入则同席”是重大礼遇,一饮一啄都是大恩。中华文化被说成了吃的文化,谋生是糊口,工作叫饭碗,混得好是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受照顾是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待客之道几乎成了衡量民风的风向标,对作客吃饭时的遭遇怀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去审视。
过去收入低微商服业凋敝,吃饭特别是出门在外吃饭是大事难事,进乡入村兜里有钱也找不到酒家饭馆。现今日子富足经济繁荣,乡村亦店铺林立,吃饱饭和出门在外花钱吃饭是容易事。在西方发达国家,吃饭是一件简单的小事,AA制是通行做法,也不会因为一顿饭而生出间隙。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吃喝问题成了规范干部作风的纪律问题。在当下的精准扶贫中,干部在农户家吃饭结算付费,严格执行六条铁律,成为常态。初付钱时,乡亲们往往推脱不收,说吃顿便饭还要给钱,不仅打脸还“瞬人”。三番五次,也理解接受了。
闲文杂叙,这都是以前的事情。
商品经济起步后,东乡人善经营,率先做买卖过上好日子的多。西乡人外出,凭借肯吃苦、人厚道,不少人成了大老板。
随社会发展,教育和法治的日积月累,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频繁,东乡西乡的地域特色正在淡化,差异越来越小。
风俗习惯是地域的产物价值观念的体现,本无高低对错并非不可更改。新时代,要移风易俗,改变阻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陈风陋习,丢掉各种繁文缛节,弘扬发展积极向上的地方文化,紧跟时代节奏。
纬局的QQ签名上说,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常言也道,不争不足以立世,不让不足以成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得”,也没有纯粹的“失”,取舍之间,必有得失。
东乡西乡,都是家乡。现今世界,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惟愿家乡人,兼具东乡人的精明善经营和西乡人的厚道实在,善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眼界开阔有远见大局观,做事精明,做人厚道,明理守法,无往不利,早日脱贫致富,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
后 记
伊每次说“你们东乡人……”,眼里有嘲弄和轻蔑。早年间就听到大家对“东乡人西乡人”品头论足,也就有了触动。如同鲁迅在《立此存照(三)》中说道,“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在当下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既让农民增收,金钱物质富裕,也引导大家移风易俗,增智立志,改变精神面貌。
谨以此文。
虽有所思,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多是道听途说,加之学识浅薄,理论功底不深,纰漏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