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辅助浏览 长者模式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
时间: 2018-04-19 11:26 来源: 镇安旅游 作者: 齐承立 编辑: 江勇 浏览: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

对木王这个地方,在我不大不小的五十个春秋中,算是如影随形,长长相依。大约五六岁时候的一个夏天,三伯在杨泗伐木。有同一房门的小爷,因贫穷迁徙到木王一个叫杨泗的地方求生计。应小爷邀请,三伯在5760部队伐木时,曾带着两个姐姐去木王玩。我小,想一同前去,被断然拒绝后的办法只是哭闹,也还是无济于事。木王,从此走入了我的梦里,结上了我长长的情缘,得空随笔流水记录。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

第一章 初识木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我从学校毕业,因木王林场的采伐设计审查,随同事到木王林场。那时,唯一一条公路就是经柴坪过木王绕栗扎到林场。进入到栗扎,浑身注入了鸡血,有沸腾的感觉。先是满山的树木震摄了我的灵魂。除了河谷分布着星星点点的民房以及场部、工区外,全是树的堆砌,绿的波涛,浩浩淼淼,横无际涯。工作中常用的“镇安是全省重点林区(县)”的概念,被刷新的荡然无存。天上的那种蓝的概念,也让蓝天白云的二十五岁称谓彻底更新。收入耳鼓,拼奏成背景乐的阵阵松涛,时而幽幽远远的鸣咽,时而带着哨子,从耳边飞过,绵长温润,悦耳动听。二十多年后来,冬天长住那里,才领叫了吹响松涛的,不仅是那时的妙不可言的天籁之音,还有鬼哭狼嚎的恐怖。甚至于把我们刚装上的卷闸门都撕成了碎片,叫我见识了看不见的风的强大。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再后的归去来回有不少次,喜欢、兴奋、热爱等等这些字眼,也就随着划拳猜宝甘蔗席酒,看林听风戏清泉而不断强化。没有刻意的认识她,虽然时间不算很短,却只能是算是初识。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第二章 粘上木王

斗转星移。二零零四年,原本风风光光的木王林场,因为禁伐禁牧,而进入另一种状态。国家对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所有林场,并没有配套好吃喝的本钱,全体林场工作人员,原来丰满的口袋开始减肥,且日惭消瘦。有明眼人,记起了七十年代一个叫梁专员的智者预言:“木王的杜鹃花,必将成为木王的宝贝”!不能捧着金碗要饭!森林公园建设的设想,放到了政府的办公会上。自此,我真就与木王彻底的粘上了。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决策,得到市林业局同意,立项上报;方案,得到省林业厅首肯,批准建设;行动,取得政府支持,踏勘设计……自此,很多人形成了一种状态:“不在木王,就在去木王的路上”。我算是其中之一。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踏勘肯定不是只此一次,真正能叫上几套班子的“一把手”,还有部门的头儿们一同去踏勘,差不多就是到了定夺的层面了。应该说,是我们随着吃螃蟹人的再去咀嚼螃蟹的味道,于我却是真正的深度尝鲜。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那时,大约是五月初,踏勘团队从才开通不久的镇杨公路进入。到林场场部,里程上由老路的130公里缩短到83公里,时长由6小时缩短到3小时。尔后,由场长向导、工人开道,政府组成部门的差不多所有“一把手”(县级层面的、部局的、所在镇的),镇安文化的“头面人物”,包括时任宣传部部长章登畅、把文章写进日本教课书的刘立勤、还有响当当的王德强、杨逍、朱鸿雁等等,在四套班子的统领下,组成了一支很有含金量的踏勘大队,开始了所有决策层对木王山的启蒙。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那时,我在政府办公室,给部门传达指示、喊人叫会,为领导抱杯提袋,鞍前马后,从形式上粘上木王,是必然的事,可也是从那次开始,让我从骨子里粘上了木王。

第三章 踏勘双头马

踏勘从双头马开始。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那时,车只能开到宽坪梁,到现在的双头马景区虽然不远,却需要爬山越石、披荆斩棘,很是费劲。职业习惯,行程中我更在意于那些树木与别处的不同。从小就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槲栎树,在我的老家是最好的柴货。多弯曲分蘖也多,皮光白而叶如芭蕉扇。在这里,却参天挺拨,笔直如松,叶子仰起头来,也看不清楚。问是啥树,被笑,还是林业院校毕业的。其他如在风中顶着秀球般的簇拥小团花的秀雅杜鹃,更是生得他认识我而我不认识她。从此不敢多问,唯存敬畏!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不多远,见一形如长矛的巨石,架在梁顶,斜刺青天,在蓝天的衬托下,分外威武。有人惊呼:长二捆!我也觉得极似。经年数次,接触此山,才真熟悉了他的奥妙与雄奇。一山三面,面面有相。当地人称矛子山。也许,应了人们对和平和谐和睦的期盼:“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另外一面,在双头马人迹可到的最高处。爬上被腰竹覆盖的垭口,顺右手,援藤蔓、倚树体,跳石涧,上行三里,见巨冠上头,飘乎乎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张扬感觉。突兀眼前的矛子山,瞬间华丽转身,成了侯爷王斧头上的巨大冠戴。与腰竹垭旁的牧马猴、双头马,相呼应,成就了人们传统的“马上封侯”的寓意。嘿嘿,这次参与踏查的团队中,还真是处多晋了厅,科多入了处。第三面要在马背梁的马尾巴处,才能见其全貌。回首冠顶峰抑或矛子山,冠顶峰已然隐去,矛子也没了踪影。一枝雨后的春笋破士而出,笋叶人形交错,笋体通透如玉,惹得为女娲奏乐的玉蝉,飞倚其上,呀噫不止。由此想起了,几个不相干的成语,千人一面,真人不露相,面面相觑,相由心生……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沿腰竹垭前行50米,再顺山脊而下,又是步步景新。原本双树拼生相倚再常见不过,呈现眼前的这棵树,随行嘿嘿称奇。本来这里的松树个个高耸入云,绝无旁出,这两个靠在一起的巨松,却有一棵旁若无人的在距离地面两米处,平生出两条大枝,如双臂环绕,温柔地环住了苗条的伙伴,让坐在垭子旁边的牧马猴,赤面红颜地躲在哪笑了好几百年。做成了景区,生怕游人愚纯,在旁边栽了一个牌子,上书“夫妻松”。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伴着盛开的秀雅杜鹃继续前行,爬上浑圆丰满的双头马背,天马行空的精气神,腾空而起。腾云驾雾般的,叫人神清气爽,象是在绿色的云雾之上遨游,豪气冲天。细看,马肚子上的肋骨,嶙峋张驰,显现出力可拔山的壮美,让人坚信,一切都会随都顺风顺雨。再前面两个小山梁,犹如伸入饮马河的双头,昂首向天。至于听涛石、古松幽径里、杜鹃映崖,那此有灵性的人们把自己的灵性贴在了山上的地方,当时我只是让我感觉很美很贴切。在双头马的右侧,横亘着一条并不雄伟却十分美丽的山峰,如刚刚出浴的仙女,因着肥臀丰乳,大家就信了是唐朝的美女了。做了旅游之后,文化与自然被人融合了。求大求神求众信的造作者,自然把织女、嫦娥等天神扯在一起,成了神仙的浴场,让人凭生出了一种更多的敬畏,对自然也对神。记忆最深的,是在这马背上,有一个硕大无比的脚印。传说是神仙所留,人踏上去就一定会平步青云好运连连。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还有一小景,在当时并不以之为然。2015年秋的一个突然机缘,天生桥深深地打入了我的记忆。在快到相马台的裸露于地面的大型石梁边上,经过千百万年的风化而形成了一个空心石,形状像一座天然的石桥。空心部分,园如平镜。由于体量也不是很大,之后并无多少印象。几年后,我服务木王,在秋红如染的时候,陪朋友再到到这里,穿过“桥孔”,回首招呼同伴时,着实被惊艳得惊张落耳,大呼小叫。有一树红叶,如彩绘般妖娆生动正对着天生桥中央,在底部山竹的映衬下,艳而不媚,令人莫名惊诧。还有那些被冠上佛手印、相马台、马铃铛、月老洞等等的景致,在之后的记忆中,一直神话状态着,与看山观树的感觉不同,存在脑子里了。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第四章 经历四海坪

细想,我在整个木王山景区,接触最早也是最多的,当是四海坪了。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1990年社队开展次生林改造,地点在椿木湾,这里和四海坪连畔。那时候交通不便,班车只到文家乡政府,负责验收得步行二三十里才到椿木湾,当晚只能住在工棚。记得施工棚搭建的位置,大约在现在四海坪门户区。由于天气冷,条件差,一顿打发凉气和寂寞的甘庶酒,把同行的五个人撂倒到第二早上九点才从工棚起来。出了工棚,就见到同行的老付在和打着口红的半老徐娘大胸厨子打逛。被骂,你个发死瘟的,小心黑龙发大水把你打去了!老付笑答,打去了还好,我俩一路。这是第一次和四海坪擦肩而过,只与酒有缘,与景无缘。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至于对四海坪的那次踏勘,由于有一小插曲,就几乎谈不上参与了。头天从双头马经栗扎踏勘返回,已经是下午六点,吃过饭七点左右,为了消除疲劳,并为第二天踏勘四海坪做体力准备,镇上为讲究一点的领导弄一盆热水,抓一把食盐放在大院子里泡脚,爱风张的则到河里戏水抓鱼。有好事者,明知老哥Z局长夫人醋意重,故意电告Z夫人,说他在杨泗干洗头!被强行召回,我以做伴名义随车返回,等到回家后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第二天,我们给考察队买了二百斤西瓜,经由柴坪到文家庙,再请民工挑进四海坪。走到现在景区入口处的时候,我已经是脚如贯铅,迈不开步子了。老哥Z局长带着挑西瓜的四个人赶大队去了,我躺在河谷石皮上,听着沽沽的流水,羡慕着自由自在的麻鱼,迷瞪着了。等有喊号子的人吆喝声,把我叫醒的时,大约睡了半小时了,体力得到恢复。这才感觉,自己正置身于怎样的境地呀。所躺的河谷,完全是一个整块岩石,连着两边的山体,岩石灰白如洗,干净得可以斡面。水顺着河谷倾向西北一侧带有六个小落差的石皮,梯次滑过,形成一个哗哗带响的银链,欢快但却悄无声息的滑入一个直径十米的圆形大潭中。潭底沙砬清晰可数,长不过扎的小麻鱼在头鱼的带领下,在河中列队转圈。倒映在水中的四季青和长在地上的别无二致,风一吹,也在水中摇曳,只是蓝天白云成了长树的沃土,形成了一幅鱼上树,成飞鸟的绝妙画卷。潭如葫芦瀑似连线,当地人叫这为金线钓葫芦,是由下而上进入四海坪的第一景点。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逆流而上,汨汨的清泉跃出林子、蹓出草丛,或成片片银链,织成幕布,或从山涧成股窜出,带着哗哗啦啦的笑声跌进潭池,或从岩石跳下,飞溅成浪花朵朵,从头上落下从眼前飞过。正行间,突然一只巨大的猴面石,就立于眼前。石头上长满青苔,似人有意栽出的猴毛。猴眼圆睁,睥睨向右,侧目之处,山角有犄角之石,弯如晓月。立马在大脑中闪出了金猴望月的画面。徐行百米,见到最长的也是第一个瀑布,是从椿木湾方向而来,不宽却很长。在一面宽阔壁立的山崖衬托下,显得窈窕而活泼,飘逸且灵动。自不然地叫人想起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句子来。在瀑布快要落下谷底的右侧,有造山运动形成的一个犬牙交错的乱石,其形酷似伸出的巨鳄嘴巴,因极渴在吮吸飞来的琼浆玉液。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再向上不远,河谷中间有一巨石,形状极似带有靠背的大床,床头右侧极小的缝隙中,茁壮出一棵并不大的青冈树,象是专门放在旁边的拂尘。意想着,在这睡一觉既能赶走身体的疲惫,也许还能够拂去红尘俗事的烦恼呢。因为要追迎从下面上来的踏勘队伍,对于沿途的风景,只能是匆匆浏览。但有一处一直没有人记录过的地方,给我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就在被人命名为鱼贝千年会的下方,有长近40米宽30米的石浪,巨石层叠,鳞次栉比。流经其上的清泉,忽出于其左其右其上其下,或窜或跳或瀑或溅,呈现出了《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或许时值五月,很多不知名的山花点缀其间,妖媚也好,妩媚也罢,用在这似都缺点颜色,让人在此迈不开步子。这时候,大队人马下来了,两次到这,都没有能够与她来一个完全的拥抱。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奇怪的是,六年后的2010年,神使鬼差的,我被派来轮执负责建设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四海坪成了我和我的弟兄们的第一张要画的画。27次详细踏勘,补上了两次的半途而废的课。6次规划论证,吸足了全县各阶层的智慧,150多个日夜,弟兄们洒下的汗水给游客带来了便捷。

又过了六年,年过半百的我,再次回到木王山,这个缘,结实了。

不在木王山,就在去木王山的路上,我与木王山的缘结实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