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染秦岭,茶香满山。3月28日一大早,镇安县达仁镇象园村的万亩生态茶山上,晨雾还未散尽,茶农们已挎着竹篓穿梭在碧绿的茶园里,采摘今春的第一批嫩芽。山脚下的茶山广场上,人山人海,“远山象园茶韵,春启秦岭镇安”2025年春茶开采季正拉开序幕,手工炒茶比赛、茶产品展销、电商直播、非遗茶文化演出等各类活动同时开展,场面热闹非凡。
象园茶,这枚位于“北纬33°高山茶黄金带”的小叶子,正以“一芽分雨色”的灵动,从枝头走进唇间,让人们在舌尖上留下大秦岭的春天记忆。镇安象园茶,这个以村庄命名的茶叶产业,正带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名片,奏响镇安乡村振兴的“春之声”。
“今年茶叶长势不错,春茶采摘期间,平均每天能采5斤多鲜叶,收入200元左右,对我们这不出门的农村妇女来说收入很好了。”象园村三组村民秦文凤脸上洋溢着喜悦,说笑间,指尖轻捻,嫩绿的芽尖纷纷落入篓中。秦文凤一家种植茶叶已经有20多年了,她家的40亩茶园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
茶青下山,铁锅正热。走进茶山广场象园茶非遗制作技艺大赛现场,两排炒茶锅一字排开,刚刚还带着秦岭早春的湿润与清冽的茶芽,走进了炒茶锅,开始了秦岭春天最动人的流转。制茶师傅的手掌在锅中翻飞,鲜叶在高温中“噼啪”作响,杀青、揉捻、做形……顷刻间,茶叶在匠人掌间蜷曲舒展,最终凝成纤秀的条索,锁住一整个春天的鲜灵,清香四溢,引得游客连连赞叹:“原来一杯好茶要经历这么多匠心工序!”
“每一片象园茶叶都带着秦岭的山魂水韵,只有用心制作,才能让顾客品味到‘舌尖上的秦岭’。”当地传统手法制茶非遗传承人刘道俭介绍,传统制茶需经摊青、杀青、揉捻等十余道工序,才能让茶叶外形美观,嫩绿光润,肉厚而鲜,香气清幽,冲泡后,汤色新绿,清澈明亮,叶底柔嫩,栗香味浓,回甘持久。
象园茶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达仁镇因象园茶产业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024年,镇安象园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陕西省园艺站副站长王天军指出,茶叶是大秦岭馈赠给陕南人最珍贵的礼物,象园茶的品质密码是生长在“北纬33°高山茶黄金带”,这里平均海拔800米,深植于秦岭生物多样性——茶园周边保留着原始森林,野生动植物与茶树共生,形成天然的生态屏障,这里终年云雾滋养,加之秦岭独特的含硒土壤,造就了象园茶“香高味醇、回甘持久”的品质。
“我们坚持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让小茶叶变身‘金叶子’。”镇安县达仁镇党委书记马泽博介绍,近年来,达仁镇围绕茶叶产业全力打造以“一抹青绿、一湾溪水、一间茶舍、一餐美食、一杯清茶、一本名著”为主题的“远山慢村”康养小镇,推动茶旅深度融合,将传统种植延伸至加工、观光、文化体验全产业链,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带动茶农实现增收致富。
一片叶子带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镇安县将茶产业作为全县农业特色产业“五朵金花”之首,加大茶叶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走出了一条“小叶子大产业”的振兴之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该县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建成5个镇13个村茶叶基地,培育4家龙头企业,开发绿茶、白茶、红茶三大品系,茶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韩国及东南亚等地,带动4856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2024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1.8万亩,综合产值突破3亿元。
春风拂过,茶山如歌。这场采茶季的欢歌,既是镇安茶农丰收的序曲,更是乡村振兴路上“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生动注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