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无障碍辅助浏览

守住初心决胜脱贫攻坚 接续奋斗圆梦全面小康

镇安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镇安地处秦岭南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也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总面积3487平方公里,辖15个镇办、154个村(社区),总人口30.2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5万户7.93万人。
  脱贫攻坚以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根本,以“八个一批”为路径,聚焦“六个精准”,严守底线任务,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镇安成为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中第一个脱贫摘帽县。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现2.5万户7.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2.2%降至0.47%,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3年被省委、省政府考核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综合评价好的县,2019年被授予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扛牢责任抓落实
  镇安县充分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坚持“三级书记抓扶贫”,建立了书记负总责、县长抓落实、专职副书记牵总协调抓推进的指挥体系,明确了关键少数领导责任、行业部门指导责任、“四支队伍”落实责任、包户干部具体责任的“四位一体”责任体系,构建了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包片、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和行业部门指导、镇村两级落实的工作体系,确保了各级各部门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出台《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办法》,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将1200多名优秀干部下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做到了尽锐出战、真抓实干。同时,成立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倒逼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户分三类保退出
  镇安县紧紧抓住劳动能力这一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创新推行“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把贫困户划分为有劳动能力户、弱劳动能力户、无劳动能力户三大类,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对有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产业帮扶,每户落实两个以上中长产业;对弱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就业帮扶,通过扶贫工厂(车间)、龙头企业、公益岗位进行安置,促进就近就业;对无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政策帮扶,实行兜底保障,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这一机制,作为陕西省唯一一个典型案例编入《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脱贫攻坚案例选》,在全国进行推广。
  狠抓两业促增收
  镇安县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先后出台《农业特色产业三年振兴计划》《“千百万”脱贫产业资金扶持办法》,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烤烟、食用菌、蚕桑、茶叶等特色产业,全县发展板栗60.5万亩、核桃30.8万亩、茶园10.5万亩、桑园6.5万亩、烤烟2.75万亩,实现了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至2个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今年以来,镇安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时出台《支持产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三十条措施》,投入资金2.9亿元,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实现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72万人次、208个扶贫工厂(车间)吸纳就业4000多人、公益岗位安置6868人,确保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性收入有增长、工资性收入不下降。这一做法,被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推广。
  多措并举补短板
  镇安县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所有村(社区)全部建成标准化卫生室,实现生活用电和动力电、通信网络全覆盖,农村饮水安全全部达标。按照“危改+普改”的思路,对全县4575户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对1.33万户非贫困户的石板房、土坯房全面改造提升,所有农户安全住房全部达标。全面推行“三精管理”模式,“十三五”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043户,建成集中安置点59个,配建产业基地(园区)35个、扶贫工厂(车间)58个,县上“以产定搬,后搬迁时代有业安置”的搬迁模式在全国推广。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筹措资金6100万元,实施高速路口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清洁百日行动和“五美庭院”示范创建,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改观。
  落实政策强保障
  镇安县严格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2800多名教师与贫困学生实行“1+1”结对帮扶,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无辍学;针对特殊困难大学生,采取干部群众捐资的形式,建立助学基金204万元,每人每年一次性给予救助6000元。严格执行贫困人口就医“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制度,落实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机制,贫困人口参合参保率100%,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80%以上。加大政策兜底保障力度,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16万人、特困供养人员3789人,临时救助13465人,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6328人、护理补贴4863人,实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
  扶志扶智添动力
  镇安县在全县150个村(社区)设立爱心超市,变过去简单的“送”为现在靠表现“奖”,形成了“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脱贫正向奖励机制。探索建立“扶贫超市”,由县总工会牵头,组织引导企业员工、单位职工、游客市民,累计购买贫困群众农产品200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实行“一约四会红十条”制度,全面落实村民自治,不断强化约束监管,规范了村民行为,形成了崇勤尚俭的社会文明新风尚。以上3个做法,都被纳入《陕西省脱贫攻坚工作导引》并在全省推广。
  转变作风真帮扶
  镇安县出台了“六条铁律”,明确要求县级领导和帮扶干部每月驻村不少于“四天四夜”,驻村工作队员每周不少于“五天四夜”,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常态化开展脱贫攻坚“三级干部”大走访,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着力补齐短板,全面提升脱贫质量。建立脱贫攻坚周例会制度,成立了12个工作专班,广泛收集问题,分类梳理研判,逐一解决落实。制定出台《党员干部包户帮扶工作责任考评办法》,持续传导压力,保持攻坚姿态,严格问责问效,做到脱贫不脱钩、帮扶不断档。
  强化激励鼓士气
  镇安县建立激励奖励机制,注重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关心关爱一线扶贫干部,对主动驻村的一般干部直接确定为副科后备干部,副科干部直接确定为正科后备干部,正科干部直接确定为重用对象,累计提拔重用优秀扶贫干部233名。广泛开展“脱贫攻坚红旗村”创建活动,对命名的“红旗村”,党支部书记工资报酬每月增加500元,其他村干部增加300元,充分调动了村两委班子工作的积极性。针对基层干部力量不足的实际,公开推选“扶贫中心户长”3050名,重点履行脱贫攻坚宣传员、指导员、信息员、联络员、调解员“五员”职责,充实了一线力量、提升了帮扶成效。
  建章立制固成果

县上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制度保障,制定出台了《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和监测预警、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扶贫资金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1+10”长效机制体系,持续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全面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动态管理,将全县农户分为返贫新增风险较高的、有风险的和无风险的三类,有效防新增、防返贫。推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353”管理机制,着眼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实现了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推行扶贫资金“一账一平台”管理机制,县镇村三级分别建立项目建设、民生保障、政策补助三类台账,搭建公开公示、行业监管、社会监督、咨询服务4个监管平台,确保扶贫资金管得好、用得好。创新推行了村集体经济“双委制”,将村集体经济经营项目委托给龙头企业运营、互助资金委托给县农商行管理,采取固定收益、反租倒包等“十种模式”,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建成光伏电站69座、实现贫困村光伏电站全覆盖,所有村集体经济均超过10万元。

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镇安县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立足实际埋头苦干,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接续奋斗圆梦全面小康。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