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无障碍辅助浏览

关于切实做好春季林业生产工作的通知

镇林发〔2020〕15号

各镇人民政府、永乐街道办事处:

春季是林业生产的黄金季节,在当前全民开展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各镇办及相关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不忘发展经济,特别是当前多数富裕劳动力滞留在家,不能出门务工,各镇办要组织群众积极开展春季林业生产,发展林业经济,确保农户经济收入不下降,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了全面完成今年林业生产任务,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及养殖场所管控

目前,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强化野生动物保护和野生动物养殖场所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1.各镇办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组织干部及护林员,加密监测路线、增加监测站点、延长巡查时间,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为野生动物疫情防控提供预警信息,确保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安全。全县境内禁止猎捕、宰杀、出售、购买、食用、运输、携带、邮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持续开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彻底清除“夹、套、网、炸、电、毒”等非法猎捕工具,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关口的巡查排查,一旦发现,从严从重查处,坚决遏制乱捕滥猎、乱购滥食、乱拉乱运野生动物现象发生。

2.永乐街道办、高峰镇、庙沟镇、铁厂镇、大坪镇、西口镇要加强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的监督管理,强化动物防疫、场所消毒措施,消除疫源疫病隐患。对县内11家野生动物养殖场所严格实行“六项封控隔离措施”一是在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外醒目位置张贴封控隔离告示;二是在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外围设立封控隔离警戒线;三是严禁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调入调出野生动物;四是对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出入车辆和人员进行全面消毒;五是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六是禁止非饲养和监管人员进入人工繁育场所。

3.各镇办要积极联合公安、市监、交通、邮政、网信等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开展联防联治,对野生动物农贸市场、宠物商店、餐馆饭店、农家乐、古玩店、网上交易平台等场所开展监督检查,加大对非法经营利用、滥食野生动物单位的执法和监管,彻底清除辖区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黑市。严厉打击无证繁育或超越行政许可范围繁育野生动物,对构成犯罪的,移交森林公安部门,依法严厉处理,坚决防止乱捕滥猎滥食和非法经营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蔓延。

二、扎实抓好森林防火

各镇办、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森林防灭火工作,全面做好统筹安排,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严格查堵火源,强化宣传和演练,切实提高森林火灾防控的综合水平,确保春耕生产和清明节期间森林资源安全,杜绝发生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1.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各镇办要集中时间,组织镇办干部,深入村组对防火责任落实、防火宣传、巡山护林等情况进行全方位检查,确保排查不留死角死面,对发现的隐患漏洞要坚决整改到位,彻底消除森林火灾隐患。

2.广泛开展防火宣传。各镇办、林场要扎实开展“四入村四到户”宣传教育,安排防火宣传车,护林员上门入户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和森林火灾知识,增强全民森林防火意识。

3.严格管控野外火源。各镇办要组织干部和生态护林员佩戴红袖章在责任区开展不间断巡山护林,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在重点林区入山路口设置森林防火临时检查站点,对重点时段、重点地段、重点人群实行死看硬守;森林公安要深入开展“查隐患、破火案”专项行动,做到见烟就查、见火就罚、犯罪就抓,形成森林防火严防死守的高压态势。

4.加强培训演练。疫情期间,一旦发生火灾,要及时上报县森林防火总指挥部,组织专业扑火队进行扑救,不得组织村民上山扑火。疫情解除后,各镇办、林场要加强以护林员为主的半专业消防队伍培训、演练,做好森林火灾扑救准备和后勤保障工作。

5.切实加强应急值守。各镇办、林场要严格执行森林防火领导带班、干部值班制度,带值班人员必须在岗在位,做好值班记录,严格火情、火灾报告程序,确保信息畅通。

三、统筹抓好林业生产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林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各镇办要根据自身实际,认真抓好林业产业发展。一要组织群众立即开展板栗和核桃清灌、垦复、修剪、施肥等综合科管工作,继续巩固20万亩板栗、10万亩核桃提质增效;二要做好板栗和核桃新建园和嫁接改造规划,规划结果于2月底报县林特产业中心,春季完成新建板栗园0.5万亩、核桃良种园0.8万亩、板栗嫁接1万亩、核桃嫁接1万亩;三要抓好中药材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按“十大商药”(连翘、丹参、桔梗、黄芩、牡丹、山茱萸、金银花、五味子、黄姜和“菌药”)为主要发展品种,结合我县实际大力发展重楼、黄精、苍术等大宗药材和药食同源药材,做好春耕播种和田间管理,确保4万亩的基地建设任务春季一次完成。通过林业产业发展,促农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待疫情得到控制后,各镇办要认真做好义务植树宣传动员,准备好地块和苗木,适时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确保全县完成义务植树120万株,推动我县生态环境建设。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