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za779940273-2025-001147 | 发布机构 | 镇安县政府 |
发布日期 | 2025-07-24 | 文 号 | 镇文旅函〔2025〕38号 |
是否有效 | 有效 | 有限期限 |
张叶子、张静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第134号)已收悉,现将有关情况函复如下: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及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深入挖掘我县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进一步促进非遗传承发展、活化利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我县被授予陕西省2023-2025年非遗特色示范县,云盖寺镇被评为省级非遗特色示范镇。
一、高度重视,构建多元展示平台。一是非遗保护机制逐步完善。成立了镇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由文化馆馆长任非遗中心主任,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作体系。设立了非遗展厅,镇安陶艺博物馆,向社会群体免费开放参观,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二是非遗保护名录逐步健全。进一步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与技艺,先后走访15个镇(街道)500余名老艺人,通过录音、录像、拍照、收集实物、文字等方式,收集整理申报省级非遗名录5项,市级非遗名录42项,县级非遗名录95项,收集图片资源129幅,非遗实物157个,实景现场2个,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三是非遗宣传方式逐步拓展。开通镇安非遗抖音号、微信公众号,在非遗抖音、镇安融媒、公共文化云等多个平台,全方位展示我县非遗资源项目。同时,建立了非遗交流工作群,邀请了非遗传承人通过线上学习、交流、互动等,了解中、省、市非遗文化政策,借鉴其他地市非遗传承与产业融合发展先进经验,促进我县非遗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
二、多措并举,丰富非遗传承路径。一是宣传活动形式多元。拍摄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 促进非遗活化利用》《镇安象园茶》《镇安百年熬糖》《跟着非遗游镇安》等系列非遗宣传片,每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在中心广场或深入镇办进行大力宣传,并组织举办镇安面花、镇安泥塑、镇安渔鼓、镇安汉剧等技艺展示展演,现场开展非遗知识问答,发放宣传彩页、宣传折扇2000余份。二是传承面积不断扩大。将《镇安蜡花》《镇安泥塑》等非遗项目技艺编入二中教学教材,联合全县中小学开设非遗相关专业课程,聘请剪纸传承人候启玉、周金勇,陶艺、泥塑传承人黄冲,蜡花传承人唐仁昭等为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庙沟九年一贯制学校、米粮镇中心小学、镇安中学、慧源中学等学生开展非遗技艺授课,培养年轻学员,有效扩大了非遗传承面积。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省内外的培训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提升传承能力。三是品牌活动主题突出。围绕“非遗传承·薪火行动”主题,创新策划“周周有艺.邂逅多元非遗之美” 镇安陶艺、泥塑、竹编、造纸系列体验活动,每周开设一节非遗项目体验培训课程,吸引中小学生走进非遗,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目前,累计开展非遗培训体验课堂127场,培养学员5000余人,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不断推动非遗文化从“抢救性保护”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三、融合发展,非遗赋能产业发展。一是传承基地日益壮大。积极挖掘非遗项目,推进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建成塔云山、木王山景区非遗展馆2个(镇安酿酒、镇安石磨豆腐、镇安铜艺已入驻塔云山景区),成功申报省级非遗工坊3个(镇安象园茶、镇安刺绣、镇安手工挂面),市级非遗传承基地4个,县级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7个,创造就业岗位1300多个,有力促进了非遗项目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增收。二是产业发展效果凸显。镇安象园茶非遗工坊引领全县茶叶发展扩大到6镇、82个村,年产值2.5亿元。镇安刺绣非遗工坊下设非遗扶贫车间22个,总面积1908平方米,年产值570万元。镇安手工挂面非遗工坊辐射8个镇,设立作坊15个,年产值540万元,共带动群众873户3018人,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有力助推了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三是非遗产品日益丰富。结合农特产品,挖掘传统菜品,木王腊肉、云镇挂面等传统美食,镇安八大件、清真菜肴老碗席等非遗菜品已形成独特的“镇安味道”菜品体系,享誉省市内外。镇安糖炒板栗、镇安点心、镇安豆腐干等非遗项目,已在淘宝、京东、832平台及陕西省公共文化云等多渠道宣传推介,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影响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积极对接县财政争取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挖掘非遗项目,引进非遗专业人才,培育一批非遗产业,开发特色非遗产品,创建特色非遗品牌,扩大非遗宣传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镇安非遗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窗口和名片,大力推动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最后,感谢您对我县公共文化工作的关心,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镇安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