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旅游景区很注重文化定位。这样的定位形式往往是寻找一句很煽情的词句,通过各种媒体大加宣扬推介,以达广而告之的目的。然而,古人没有这个便利,他们只能把这种文化定位体现在建筑的楹联上,以彰风雅。我们可以在塔云山找到这样的例子。早在100多年前的清代,就有一位人士就是通过楹联的形式对塔云山的文化做了定位。他就是晏安澜,镇安青铜关月西人氏,清代光绪年间考上进士,做了京官。我不仰慕他官当大得至今仍是镇安籍第一,但我钦佩他在腐败没落的晚清主持盐政仍获得那么好的政声。当然,作为一介书生,我更赞赏他的深厚的文化学养和文学功底。这见于他在塔云仙馆和倚天门上亲笔撰、书的两幅对联。塔云仙馆是晏安澜主持修的,当年晏安澜服丧回家,曾经来到塔云山,见塔云山没有香客食宿的场所,于是向省上争取了一笔资财并主持修建了这所仙馆。晏安澜不愧是个文化人,在仙馆修建后还进行了文化包装。于是一副文笔优美而底蕴深厚的对联由此诞生:
五千言为道德宗,玉振金铮,今古乾坤真橐龠;
百二关乃神仙薮,鸾翔凤翥,汉唐宫阙此蓬瀛
不含标点,三十六字也,算的上是很长的对联了吧。当我们借助汉语词典来解读这位官员的杰作时,我们的眼前便展现出两幅巨大的美妙的动态的历史画卷。铮,金属撞击声;橐,书袋也;龠,古代类似笛子一样的乐器。百二关:百二,以二敌百。一说百的一倍。后以喻山河险固之地。《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薮,聚集;翥,向上飞之意,与翔同义;鸾、凤乃神鸟;蓬瀛,指蓬莱,瀛洲,借代为神山之地。上联为我们描述了一副古老情景——道教尊崇的始祖老子,从东骑着黄牛,驮着书袋,吹着牧笛,悠然来到秦岭北麓,创作出五千言的《道德经》,它仿佛金玉相撞,铿锵悦耳,震耳发聩,成为今古乾坤不朽的真知灼见。这里,与其说晏安澜满怀激情地歌颂了老子,倒不如说他为塔云山追根溯源定了道教圣地的位。下联落笔于塔云山,百二关这里可以理解为秦地,即咱陕西,此乃神仙聚居的地方,而塔云山的上空神鸟高飞,仙气氤氲,在拥有唐汉宫阙的三秦大地上这真乃神仙之地。多美的一副远离尘嚣的仙境画卷啊!晏安澜终究是个见了世面的人,襟怀开阔,其对联境界也就博大,他将塔云山放在出现过汉唐盛世的陕西来思考,并定位为三秦大地最美的神山。
在倚天门我们又见到另一幅对联:
元都百二河山凝瑞色,圣地三千阁阙起祥光。
横批:云外三峰
“元都”,乃玄都,指道教传说的神仙居住之地,“百二”前边已经解释过了。对联的大意是险固的塔云山和众多的庙殿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笼罩着吉祥的瑞气和祥光。天外三峰显然是指金顶、南翅峰、北翅峰。从书法和那个“百二”字眼,我们不难看出这也是晏安澜的杰作。晏安澜这两副对联,不仅书法优美遒劲,雄健有力,而且文采斐然,大气不凡,却又对仗工整,生动形象,定位不落套于概念,表达却寓于描述的画境里,给人以美的感官享受。
念功塔是塔云山的一座灵塔。念功,乃纪念功德之意。纪念谁之功德?清代道士成明达也。成明达有功于塔云山。他四十四岁因眼病出家,携带自己的家私在这里做主持道士,谨守清规,虔敬神仙。面对道观破旧不堪,神像朽坏,道人生活无着之困境,成明达脚蹬草鞋,身穿破衣,自己亲自下田耕种、上山打柴,使塔云山的香火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传承下来。他在塔云山二十多年,不仅偿还了山上过去的旧债,同时烧砖凿石,重修了山上山下庙宇七所。成明达的功德感动了晏安澜,他服丧期满最后一次登上塔云山,会同镇安绅士名流,亲笔写下《念功塔合同碑文》(至今仍保存在念功塔旁),对69岁的成明达逝世后坐化灵塔的修建做了具体安排。这座塔并不高大,塔底仅8.17平米,高才 5米,分为五层构建。成明达就在晏安澜走后的第二年坐于塔里面一缸内圆寂。塔中现仍保存着成明达遗骸。当我们知道了这些掌故后,再去解读那塔壁上诗句和对联,显然就明白得多了。
半世从未染红尘,自是蓬莱第一人。
身古熏名云玉石,念动塔里贮阳春。
其意是:成明达半生出家做道士与红尘隔绝,应该是神山上第一个意志坚定的修道人;虽然作古但如玉石一样名垂青史,仿佛三月的春光永远留驻藏在念功塔内。作者为玉溪氏,无法考证其人。塔门坊还有石刻对联一副,上联为“果满善圆千秋巩固”,下联是“功高德厚万世流芳”。就无需做多的解释了。无论诗还是对联,都是对这位道士的高度赞扬。然而,只要我们了解成明达的高尚品行以及对塔云山那些卓越的贡献,就知道用这样的诗、联赞扬他都并不过分夸张。
金顶乃塔云山之精华。金顶观音殿位于塔云主峰之巅,面积不足六平方米,建于万仞绝壁之上,三面悬于万丈深渊,是用四根石柱插入岩缝,再用石条铺垫立基砌墙建庙。庙顶用黄铜铸尖,铁瓦覆盖。黄铜铁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出万道金光,所以叫“金顶”。章登畅先生喻它为“秦楚一柱”,陈彦称为“绝顶道观”,皆妙矣!然而,当我们许多游客来到这峣峣云巅时,往往感叹的是地势的险要,风光的旖旎,或者对神灵的默念祈福,却很少去欣赏金顶门框上那幅古对联:
树长菩提荫庇人天百岁,花开优钵香荡世界三千。
横批为:慈航普济。
作者撰于何时,不得而知矣;作者何许人也,亦不得而知之。但从对联中“菩提”、“优钵”、“慈航”这些佛教用语,明白作者是显然站在佛教的角度来做出这副对联的。(菩提:佛教音译名,指觉悟的境界。钵,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钵等。慈航亦佛教语,谓菩萨以慈悲之心度人,如航船之济众,使其脱离生死苦海。)如此便会有人发出疑问了,既然是道教圣地,为何又出现佛教意思的对联呢?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金顶供奉的是观音菩萨。观音乃佛教的神,但我们中国的道教很包容,当外国的宗教传入我国时,也常常“洋为中用”,颇有点“拿来主义”。传说观音菩萨有“求福得福,求寿保寿,求儿得子,求财得金”的法力,于是道教就将观音菩萨与道教供奉的娘娘神(娘娘神的职司也是为人赐福添寿,送子佑儿)合为一体来崇拜了。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一直被视为人世间之至要,所以塔云山道教圣地正是出于满足当时人们这样一种愿望修建了金顶。所以,塔云山早先并不叫塔云山,而成为塔儿山。由此可见,子嗣传承在古代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又有何等之重。
好了,还是让我们继续解读欣赏这副对仗十分工整的对联吧。对联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树木葱茏、香花盛开的福地仙境。菩萨像参天茂密的大树荫庇敬仰神灵的百姓平安百岁,优美的神域传承不绝的香火像盛开的鲜花香播遐迩三千世界。当我们看完风景,再细细品读这副对联时,也许真的进入“羽化登仙”的“菩提”境界了。
除了这些对联外,塔云山还有许多无名游客留下的诗作。这里选几首:“金顶旋转在九宵,脚踩飞云魂飘渺。果是人间一仙界,天宫胜景独这好。”“青松参天数千年,悬崖绝壁百丈涧。谁不称赞华山高,华山仅只这一半。”“青云悠悠盖塔云,万古流芳皆是春。穿云碧峰飘飘然,煜照仙界香纷纷。”不论诗句优劣高下,皆为游者一时兴来,偶然而作,虽不深奥,乃真情实感也,同样是很珍贵的塔云山文化资料。
塔云山古诗、联无疑是塔云山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与那些古建一样弥足珍贵。古建或许难免留下多次维修的痕迹,而诗、联这种文化遗产总是那么原汁原味地留存下来,让游人眼睛一亮,回味无穷。所以,对于塔云山这样的人文景观,我们不仅要看,而且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