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无障碍辅助浏览

商洛花鼓:鲜活在舞台上的国家级非遗

戏曲活化石——商洛花鼓戏

商洛花鼓历史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中被誉为“活化石”,2006年,更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洛地接秦楚、位居我国南北分水岭,多民族人口杂居,生活习俗兼容南北,文化集萃融汇交织。民风淳朴、民俗多样。这里的风土人情兼北国之粗犷、融江南之灵秀;这里饮食文化融秦纳楚,南北兼蓄。纤夫号子、商山民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商洛花鼓、道情、皮影更是历史悠久,剧目众多。《夫妻观灯》、《六斤县长》、《屠夫状元》、《月亮光光》《带灯》享誉大江南北,一曲曲地方花鼓戏,犹如烂漫山花,为商洛赢得“戏剧之乡”美誉。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

六斤县长

因其流行地域和语音的不同,商洛花鼓逐渐形成了商丹路和镇柞路两大流派。商丹路花鼓又被称为北路花鼓,它以关中语系为主,杂以当地土语,曲调流畅、优美,婉转柔和;镇柞路花鼓又被称为南路花鼓,它以鄂西北语系为主,掺用本地土语,曲调高亢洪亮,欢快明朗。  

《屠夫状元》剧照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民间戏班或被国有剧团吸收改造,或被以政令的形式解散,民间戏班向城市高度集中。从1956年的《夫妻观灯》开始,商洛花鼓首次实现了从民间"地摊子"小戏走向戏剧大舞台的成功尝试,从此开始了商洛花鼓的现代化改造过程。

《月亮光光》剧照

剧目介绍

《月亮光光》演绎的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戏剧故事,剧中,故事发生在一个动乱的年代,教授父亲蒙冤去世后,女主人公林怡芳和母亲为了到遥远的地方寻找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秦岭山里工作的哥哥,可当她们走到一个近乎荒蛮的山庄时,母亲病逝,林怡芳在善良的山民们的帮助下安葬了母亲,之后便留在了这里,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民办教师生涯。

这部戏在以花鼓为表现主体的基础上,还吸收了秦腔的表现元素。不仅如此,在舞台美术的整体设计上,也将给观众创造一个古朴、含蓄、优雅的剧诗氛围。如戏中以吊景刻画出宛若明月的框架,再从月亮透出远山的幽静古朴与空阔苍凉;林怡芳的柔韧,则以舞台正中的咫尺平台寄寓出小讲台、大世界,小山沟、大宇宙的多重意义,从而突出人物的精神境界。

《带灯》剧照

带灯

商洛花鼓戏《带灯》改编自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同名小说,真实展现了当前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从一个中国乡镇的角度,折射出中国正在发生的震撼人心的变化。

当年,是偶然收到的一则短信促使贾平凹写就了这部聚焦乡镇女干部的作品,而其中原名“萤”,即萤火虫,后改名“带灯”的女主角不仅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更为改编舞台剧提供了可能。

《带灯》讲述了一位基层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女主人公带灯从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秦岭偏远山乡樱镇,从普通干事成长为一名综治办主任,负责处理山村纠纷和上访事件。工作中,她兢兢业业、爱憎分明,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面对基层综治工作的难题,面对同事的推诿和圆滑,面对村主任的霸道和嚣张,带灯她就像一只萤火虫在夜中巡行一样,发挥着勇于担当,为民服务的点点光亮。

剧中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唱腔通俗上口,没有口号,却用行动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