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无障碍辅助浏览

分明云盖寺,亦须瓦与梁

一千四百年前的唐高宗武德年间。

古丰阳县西部的终南山区。

乾佑河,在穿越过峻峭的药王碥峡谷后,在谢家湾东数里处接纳了一条叫上河的河水。

一天,溯上河而上约四十来里处,一座新落成的寺院正在举行开光大典。但寺院还没有名字,众僧和来宾们正为寺名争执不下。斗转星移,千百年后,一位才思横溢的作家对当时的庆典,有过一番精彩演绎:

就在人们高声欢呼、热烈讨论的时候,一大朵云彩从上空飞来,笼罩在寺院上空久久不散。

强烈的阳光透过云彩,映射在金碧辉煌的寺院雕梁画栋上,立时让寺院的所有殿宇涂上了斑斓的色彩。

“祥云盖住寺院了!祥云盖住寺院了!”人们惊呼着,跳跃着。

“祥云盖寺!祥云盖寺!”老僧,也就是主持呐呐自语。

抬头举目,祥云端端正正笼罩着寺院的上空。

“啊,云盖寺!就叫云盖寺!”主持声如洪钟。

“对,就叫云盖寺!”人们齐声高喊。

“拿笔来,贫僧要一试笔锋。”主持亢奋地说道。

几个小僧飞也似的跑到后院,拿来笔墨,并将早已备好的红色匾额放置在大殿的一个大方桌上。

主持饱蘸浓墨,气沉丹田,挥毫写下“云盖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早有几个僧人抬来木梯,立时将墨迹方干的匾额悬挂了上去。

“云盖寺落成了,云盖寺落成了!”人们毫不犹豫地向功德箱内投下钱币。

……

从此,这座古刹便以云盖寺之名载入史册,遂又以寺名作为地名流传至今。时秦王李世民南征归来,胜游云盖寺,并即兴题诗曰:

东望香炉山,

西观瀑布水;

飞流三千丈,

奔摧数十里。

后来,镇安县从丰阳析出。再后来,谢家湾成了镇安县城,上河更名镇安县河,云盖寺古镇也多了名字——云镇。

据明代《一统志》记载:唐宣宗大中元年(847 年),妙达禅师又奉敕扩建云盖寺,这座名寺遂进入鼎盛时期。

曾几何时,云盖寺香火旺盛,名扬四海。鄂豫川陕甘诸省前来云游驻寺的僧侣居士、朝圣拜佛的信徒香客络绎不绝,多达万人之众,俨然成为终南佛教一大圣地。只见东自白侍郎洞(乾初洞),西至石梯子火神庙,全长约7里,平均宽约1里,“九楼十八殿,僧舍千余间”,布局严整,规模恢宏。九楼:浮屠楼、藏经楼、译经楼、讲经楼、僧侣楼、钟楼、鼓楼、戏楼、餐饮楼。十八殿:释迦牟尼大雄宝殿、弥勒佛殿、观音菩萨殿、菩提店、接引殿、地藏王菩萨殿、大势至菩萨殿、慈航殿、燃灯佛殿、大摩佛殿、三官殿(天官、地官、水官)、九星殿(金狼、左辅、右弼、文曲、武曲……),毗卢僧殿、前四大金刚殿(李靖、伽蓝佛关羽、陈奇、郑伦)、后四大金刚殿(莫里青、莫里宏、莫里海、莫里寿)、韦驼殿、祖师殿、千佛殿。那是何等的威严、何等的辉煌啊!

只是历史的前进,历来就是螺旋形、波浪式,随着沧桑巨变,盛唐的褪色,云盖寺也渐陷颓境,成为昔日黄花。时值晚唐的著名诗人白居易、贾岛慕名前来游寺,并留下流芳百世诗句。面对连绵不断的镇安大山,贾岛望山兴叹:

一山未了一山迎,

百里都无半里平。

宜是老禅遥指处,

只堪图画不堪行。

(风凸岭上遥望云盖寺古镇)

这位放荡不羁的诗僧在借宿日益败落的古刹时,常外出化缘筹资以图重整辉煌。一日,白居易游访不遇,颇为感慨,随赋诗一首曰:

长老何方去,

下山化瓦梁。

分明云盖寺,

那须瓦与梁?

愿言休托钵,

施主是穹苍。

古寺带动了古镇曾经的繁荣。南来北往的商贾,凭着敏感的嗅觉,纷纷在古镇扎营落户,寻求商机,经过世代后人前赴后继地艰辛奋斗,终于把古镇打造成终南山繁华的商业重镇。其中,以明清时期的江浙、湖广移民,人称下湖人的贡献为最大。

古镇所在这片开阔地叫仁迩川,就在终南山支脉迷魂阵 ——小庙岭下黑窑沟、西崲峪的交汇处。东依乾初古洞,西托崲峪烟水,南嶂香山青烟,北坡松栎满山,可谓三面环山,层峦叠翠,一面傍水,溪流潺湲。这在“百里都无半里平”镇安大山里实在是非常珍贵的风水宝地。古镇和镇柞两县城呈三角鼎立之势,是终南秦楚古道上的重要西路古驿站,各种物资的集散地、中转枢纽和理想的脚力养息处。北经柞水越秦岭可达西安;西、南毗连镇安著名的“柴达木”,进而又和安康相接,乃至巴蜀;东面紧依镇安之东乡,直通楚汉。可谓四通八达,通衢大道也。

古镇有前街、后街、半边街三条街道,为典型的黑白灰三色徽式建筑。街衢整洁美观,错落有致,古朴风雅,楚韵浓厚。380米的古街,有40多座几进几开的四合天井院。兽脊硬山顶,马头隔火墙,青砖明撒瓦,灰板门面房。抬梁屋架,框架阁楼,彩绘山墙,雕花门窗。天井位于中央,上房是堂屋,两侧是厢房,后面是厨房。临街门面房,是三间一连的板房,可装可卸,可商可居。临街阁楼外设廊道,可供女眷在逢年过节时观灯赏景。客厅、书房、绣楼、卧室、花园,一应齐全。古街最具视角冲击力的是那迎面扑来的马头墙,犹如昂首嘶叫,万马奔腾一般,充满活力。一街两溜的紫铜色或黑灰色商业门面房在大红对联和各种灯笼的映衬下,宾来客往,生意兴隆。那让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天井院,四水归堂,接了地气的花卉盆景,尽显生机。扇门格窗上的砖雕木刻,形态各异,琳琅满目。外空的蓝天白云映入眼帘,金色的阳光洒满庭院,四面生辉。跨入四扇或六扇、八扇的堂屋雕花格子门,只见正面墙上供奉着“天地国亲师位”神龛,庄重肃穆。到处洋溢着祥和的和谐景象,玩耍的孩童,博弈的老者,笑迎四方客的商家,各有所乐。几乎家家户户的大门口都摆放有溜光的石墩,到了饭口,常有人端着饭碗坐在上面进食,时而还和左邻右舍、来往熟人闲聊打招呼。看到古镇的这一幕,笔者不由得再次想起镇安的一句民谣:“洋芋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腊肉块子稠糊汤,饭饱酒足唱二黄。”

镇安,除县城外,云镇是我去过最多最熟悉的地方,我的学友、朋友很多就是这街上人。我初中同学中云镇娃就占了约三分之一。云镇同学给我最大的印象是素质不错,穿戴讲究,甚至超过县城。这从另一角度印证了云镇文化经济底蕴的厚实。河边草同学就是云镇街上人,当年我随他到云镇游了一次,还在他家住了一宿。当时只感到云镇比县城热闹、干净,更深层次的认识,是后来的事。由于对儿时镇安年节难以抹去的记忆,2012年的虎年大年初一,我和两个儿子驱车闪游了一次云镇。这是一次怀旧之旅,一次震撼心灵的寻梦之旅。原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镇安的年文化淡化了,但当我们徜徉在古镇古街,身临红灯笼、红对联、红炮皮的红海洋之中,耳边传来阵阵鞭炮声时,我惊呆了,仿佛穿过了时间隧道回到儿时的岁月。这在别处,即使是现在的镇安县城也是看不到的。我曾在《镇柞,在半个世纪前》的忆文中对镇安的年文化做过记叙,没想到那情景会在云盖寺古镇再现。那意境是一支秃笔无法描写,一副电脑键盘难以敲出来的。当然,遗憾也是有的,当年的景象也并非百分之百地再现,那时的灯笼不是千篇一律的圆蛋蛋,还有方的,还有其他形态各异的宫灯、花鸟兽灯……犹如一次浩大的灯展。还有那灯芯,是一闪一闪的,仿佛是一颗有生命的红心在跳动、在歌唱。可惜的是,现在的灯芯不闪了,永远地凝固了……

为了再次欣赏古镇的自然风光和民风乡情,虎年入秋后趁国庆长假之机,我和夫人、儿子又再赴云镇。这次古镇之旅,收获颇丰。我们再次感受到古街民风乡俗的淳朴和真诚。那一簇簇、一条条的挂面像五线乐谱,像高山瀑布,成了古镇的一道别有风味的风景线,是古镇最具特色的广告牌。房檐下悬挂的金黄玉米,简直是人间最美好的宫灯,照亮了古镇。那野生毛栗酿制的美酒是栗乡极品,栗香四溢,令人垂涎三尺。“镇安板栗”名扬四海,云镇本身就是原产地之一,能不好喝吗?

我们信步在镇旁的上河石拱桥上,潺潺东去的流水声,使我想起贾岛的名诗《夜宿云盖寺》:

床头枕是溪边石,

井里泉通竹里池。

宿客未眠过半夜,

忽闻山水到末时。

静谧的农家小院里红艳艳柿果挂满枝头,唧唧觅食的雀群落满棚立的包谷杆堆,不远处被满山红叶簇拥的高林寺,耸立山头,昂视天穹。

小桥、流水、人家……

古寺、古镇、古街……

这诗一般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游古镇,忘不了一个古宅和一个古洞,即刘家大院和白寺郎洞。

刘家大院是清嘉庆初年的徽商刘永盛在古镇西北方向十来里处的黑窑沟修建的庄园。刘氏家族系耕读世家,镇安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民国时期的陕西省参议员刘南辉,就是刘永盛的后裔。刘南辉之子刘文华也是镇安名人,剧曲作家,由他编曲的商洛花鼓戏《刘海戏金蟾》、《牧童与小姐》曾轰动全国。刘家大院的9个四水归堂式天井院,均有巷道连接,共大小房屋105间。各处门墩、门槛、门套全由青石制成,雕饰有阴阳太极图、奇花异草和飞禽走兽,“梓溪山庄”、“耕读渊源”等匾牌,依稀可辨。刘家大院,不但是镇安的一大人文景观,在商洛乃至整个陕南也是罕见的,有很高的古民居文物价值,慕名前来访古探幽的游客络绎不绝。面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刘家大院的留守妇孺们,非常友好,还殷切地拿出家谱让我们看。

白寺郎洞(乾初洞),在古镇东面数里处的太阳山下公路旁,洞口离地面只有四、五米。攀上洞口,久仰的北宋 “乾初洞”、乾佑县令王衢古诗《留题乾初洞》、《留题太阳山圣灯龛》等摩崖石刻,赫然在目,让人感慨万千。王衢的隐晦诗文《留题太阳山圣灯龛》曰:

山腹倚空生石广,

奸臣曾此炫灯光。

庙灵天监无容恶,

灯灭奸臣亦自忘。

(白侍郎洞前摩崖石刻)

这首崖诗在洞口站立近一千年了,是何意,说谁?一直无人解说。笔者经过反复分析、推敲,查阅、比对有关文史资料后恍然大悟,这是一篇影射北宋真宗天禧年间轰动朝野的“乾佑天书”案的檄文,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释文《破释镇安白侍郎洞崖刻的王衢疑诗》。

古人云:“游终南必过云盖寺,游云盖寺必寻白寺郎洞。”但长期以来,古洞自然风蚀,人为损坏严重,令人欣慰的是, 2015年初冬我们再访古镇时,随着古镇修复工程的实施,古洞保护已经起来了。

古洞的魅力不仅仅是摩崖古石刻,不是说还有天然溶洞、地下河流吗?多么诱人啊!何日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人们在翘首以待。

这次再访古镇,是我去镇安送书时应几位老同学之邀。他们说古镇现在修得不错,公路也加宽了,果然名不虚传,古镇修旧如旧、焕然一“新” ,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

看到凤凰涅槃的古镇,我又想起白居易的诗句:“分明云盖寺,那须瓦与梁?”其实,诗圣能不知“瓦与梁”的意义吗?彩云盖寺就真能改变那时古寺的颓势吗?老天爷真能成为最大施主,像变戏法那样把云盖寺变成人间仙境吗?非也。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其真实思想,还是希望能引起朝廷的重视。只是诗文隐晦,正话反说罢了。

时代变了,云盖寺终于有了今天,这还真得感谢我们党和人民政府。云盖寺终于入选《陕西省名胜志》,2011年被列为全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2012年被列为商洛市17个重点镇,201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镇。据官方消息,云镇古镇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于2014年。主要包括门户区游客接待中心、白侍郎洞、云盖寺庙、财神庙、戏楼、古街、秦王阁、高陵寺、河堤景观等旅游景点,以及有关配套基础设施。

初冬的古镇,虽说是旅游淡季,但古街上有吆喝声,戏楼有歌唱声;财神庙有香火,云盖寺庙也有信徒,沉寂了一千多年的古镇复苏了!

(古镇门户区游客接待中心及花园移民小区鸟瞰)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