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大县、旅游休闲名县、资源循环强县”目标定位,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大力构建人文镇安、宜居镇安、和谐镇安、幸福镇安。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超额完成,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生产总值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7.04亿元,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9.67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22.59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14.78亿元,增长13.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6:48:3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998元。增速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非公有制经济 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96户,新发展私营企业52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3.4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9.91%,比重较上年提高0.71个百分点。
二、农村经济
农业 2011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3亿元,增长6.9%。粮食总产量达到8.77万吨,其中夏粮3.4万吨,秋粮5.37万吨。油料产量5776吨,增长9.9%;蔬菜产量59599吨,增长9.6%;茶叶产量162吨,增长17.4%;烤烟产量4319吨,增长64.7%;药材103432亩,下降0.84%。
林业 全年完成各类造林面积6.6万亩,退耕还林累计达到54.08万亩;果园面积0.94万亩,核桃园19.1万亩,板栗园56.5万亩(*);水果总产量达到13775吨,核桃产量4935吨,板栗产量6229吨,食用菌产量966吨。
畜牧业 全年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7.21万头、1.91万头、17.37万只,出栏分别为16.39万头、0.49万头、8.87万只,家禽存笼57.76万只;肉类总产量16058吨,其中猪肉13356吨,牛肉585吨,羊肉1421吨;禽蛋产量6811吨,蚕茧产量580吨。
劳务经济 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7万人,增长12.6%;劳务输出6.91万人,同比下降0.15%;实现劳务收入5.5亿元,增长10.4%。农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达到249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9%。
农业生产水平 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28576千瓦;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2550亩;化肥施用实物量19974吨,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62.4公斤;粮食亩产量达到177公斤。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产值22.53亿元,增长42.6%;实现销售收入15.65亿元,增长49%;实现利润0.87亿元,增长43%;实现税金0.71亿元,增长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7.6亿元,增长46.6%;实现销售产值16.91亿元,增长58.8%;实现利润1.53亿元,增长86.6%;税金总额0.81亿元,增长39.7%。
主要产品产量 水泥产量48万吨,增长33.3%;发电量39996万度,增长36.7%;黄金1106千克,增长185.8%;铅精粉2.2万吨,增长15.8%;锌精粉1.9万吨,增长18.7%。
建筑业 全县具有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0.98亿元,增长53.4%。完成工程收入5.35亿元,实现利润0.2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89858平方米,竣工面积526596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61亿元,增长33.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11785元,较上年提高3007元。
重大项目建设 55个地方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25亿元,占年计划的108.83%。其中,工业项目完成投资8.09亿元,占总投资32%,成为重大项目投资的重点;农业产业化及惠农项目完成投资4.66亿元,占总投资18.5%;旅游三产项目完成投资5.85亿元,占总投资23.2%;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6.08亿元,占总投资24.1%;社会事业项目完成投资0.57亿元,占总投资2.2%。
招商引资 全年引进资金13.08亿元,增长15.8%,招商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1%。
五、交通运输、邮政通讯
公路 2011年末全县境内公路里程3107公里,其中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80公里;完成通村水泥路混凝土路面铺筑91.5公里,均通过省、市检查验收。
交通运输 公路货运量161.56万吨,货物周转量31569.8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11164.3万人,公路客运周转量1585432万人公里。
邮政通信 全年邮政业务收入945万元。电信业业务收入9100万元。年末电话用户206010户,增长8.5%,其中固定电话用户41265户,下降18.9%;移动电话用户164745户,增长18.6%。互联网用户15146户,增长40.3%。
六、商贸、旅游
商贸 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7亿元,同比增长16.5%。分地域看:城镇8.67亿元,增长16.2%;乡村2.8亿元,增长18%。分行业看:批发业1.04亿元,增长36.3%;零售业9.44亿元,增长11.9%;住宿业0.19亿元,增长32.5%;餐饮业0.8亿元,增长58.0%。
旅游业 全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增长38.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亿元,增长28.0%。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3685万元,增长21.7%;人均财政总收入856元,增长22.3%;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地方财政收入14189万元,增长36.6%。财政支出131414万元,增长29.6%,其中用于农、科、教、文、社、卫和住房保障支出为84236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64.1%,较2010年提高1.8个百分点。
金融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8.66亿元,新增存款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28亿元,新增储蓄4.75亿元,增长21.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23亿元,新增贷款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64亿元,增长11.4%;中长期贷款6.33亿元,增长61.5%。
八、教育、卫生和文化
教育 2011年,全县高考二本以上上线1200人,增长率及万人比分别居全市第一和第三,中考成绩连续十年蝉联全市第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38626人,其中中学在校学生20805人,小学在校学生17821人。初中毕业升学率86.6%,小学毕业升学率100%。
卫生 至2011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8个,拥有床位923张,卫生技术人员1072人。其中:医生379人,卫生防疫人员61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39人。
文化 广播综合覆盖率97%,电视综合覆盖率97.8%,有线电视入户率33.6%,农村文化消费比重4.3%,电脑普及率9.7%。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1年末,全县公安户籍人口29.89万人,其中女13.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714人,出生率为9.69‰;死亡人口1910人,死亡率为6.82‰;计划生育率97.13%,节育率94.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7‰(*)。
人民生活水平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7674元,增长21.1%。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1045元,增长2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52元,增长17.7%;农民人均纯收入4721元,增长27%。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已参加社会保障人数77683人,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91.2%;农村已参加社会保障人数157711人,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24.9%;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42792人,参合率101.09%。
十、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
生态环境 2011年末,自然保护区面积10732公顷;城区绿化覆盖面积1.94平方公里,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14平方米;退耕地造林面积保存率和荒山荒地造林面积保存率均达到100%;森林面积231365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平方公里;单位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0.0073吨/万元。
节能降耗 上年度,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005吨标准煤/万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为5.82%;二氧化硫排放量969吨,消减率为1.0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44吨,消减率为4.03%。
安全生产 2011年,全县加大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力度,扎实开展隐患排查,全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各类生产、道路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创建“平安镇安”成效显著。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128人。
注:*本公报为年报数,国、省、市指标为初步统计数据。
* 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产值及相关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他行业指标绝对数、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乡镇企业数据主要指标由经济贸易局提供。
*2011年常住人口数据为市统计局反馈数字;户籍人口由公安局提供;计划生育相关人口指标由计生局提供。
*板栗、核桃面积和产量由专业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