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za779940273-2015-00011 | 发布机构 | 统计局 |
发布日期 | 2015-08-25 | 文 号 | |
是否有效 | 有效 | 有限期限 |
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努力克服各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全县生产总值25.45亿元,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6.13亿元,增长6.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1%;第二产业9.93亿元,增长17.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第三产业9.39亿元,增长16.4%,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203元,比上年增长14.3%。
非公有制经济突破发展。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54户,新发展私营企业55户。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2.0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2%,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8年,全县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亿元,增长6.9%。
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0.0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96809吨,同比增产7.3%。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4.98万亩,产量25971吨,增产36.0%;玉米种植面积15.49万亩,产量36519吨,增产5.8%。经济作物种植布局不断优化。油料4.4万亩,产量4237吨,增产11.5 %;烤烟1.12万亩,产量1945吨,增产31.1%;药材13.2万亩,增长11.7%;蔬菜5.63万亩,增长11.2%,产量53278吨。全年实现农业产值5.4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1.7%。
林业生产全面推进。当年造林5113公顷,累计退耕还林50.18万亩;经济园林面积累计达到28.54万亩,其中板栗建园20.07万亩,核桃建园7.79万亩,其它经济林园面积0.68万亩。核桃、板栗等主要林产品产量稳中有升,核桃产量4545吨;板栗产量7300吨。全年实现林业产值1.2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1.6%。
畜牧生产平稳增长。全年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1.44万头、1.45万头、13.69万只。其中:存栏分别达到8.82万头、1.08万头、6.42万只;家禽存笼48.5万只。肉类总产量10915吨,增长35.4%;禽蛋产量5621吨,增长17%;蚕茧产量729吨。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3.5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3.7%。
劳务经济 “双增长”。全年劳务输出6.07万人,同比增长20.7%;实现劳务收入3.14亿元,增长82.6 %。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11101千瓦,增长10.5%;年末有效灌溉面积5700公顷;化肥施用实物量20707吨,按年末常用耕地面积计算,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1023公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2899公斤/公顷;油料单位面积产量1435公斤/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8年,全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经济,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大企业安全整改、技改升级、优化资源、挖潜提效、节能降耗工作力度,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较快发展。
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43亿元,增长17.6%;实现销售收入9.4亿元,增长39.4%;实现利润0.55亿元,下降36.8%;实现税金0.4亿元,增长18.4%。
规模工业较快增长。全县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45亿元,同比增长22.2%;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17.2%;资产合计3.27亿元,增长9.8%;实现利润0.32亿元,下降29%;税金总额0.3亿元,增长15.7%。
主要产品稳定增长。水泥产量71万吨,增长12.7%;发电量13204万度,增长12.1%;铅精粉1592吨,增长29.6%;锌精粉2575吨,增长109%。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96亿元,增长42%。完成工程收入2.8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0.17亿元,增长9.2%;实现利税0.04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94561平方米,增长2.5%;竣工面积506779平方米,增长19.9%。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全县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决定》,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加大产业项目和涉及民生项目的建设力度,加快园林城市、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3.22亿元,同比增长34.4%,人均固定资产投资4676元,较上年增加1229元,增长35.7%。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县29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0279万元,增长60.6%。其中:工业项目完成19222万元,增长63.7%;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17673万元,增长34.1%;旅游三产项目完成23844万元,增长106.2%;支持“三农”项目完成9540万元,增长30.9%。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资金5亿元,较上年增长284.6%,招商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7.8%,比重较上年提高24.6个百分点。
五、交通运输、邮政通讯
2008年,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通信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市场稳步拓展。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3.62亿元,增长8%。
公路建设进程加快。全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322公里,增长2.8%。25个乡镇144个行政村实施了通村水泥路建设工程,完成通村水泥路混凝土路面铺筑568公里。
交通运输能力提高。公路货运运输量204万吨,货物周转量1223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76.2万人,公路客运周转量5944万人公里。
邮政通讯迅速发展。邮政业务收入753万元,增长4.9%。电信业业务收入6747万元,增长28.9%。年末电话用户137146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46547户;移动电话用户90599户。互联网用户5512户。
六、商业
2008年,我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西安后花园,努力培育消费热点,不断开拓城乡市场,在高速公路开通的良好机遇和节、假日消费需求扩大的积极影响下,需求不断趋旺,全县商贸、交通、餐饮、住宿、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全面增长。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亿元,同比增长24.9%,增速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县零售总额完成4.37亿元,增长26%;县以下零售总额完成3.41亿元,增长23.5%。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完成7.15亿元,增长24.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总额完成0.63亿元,增长31%。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逐渐从生存型向质量发展型转变。家用汽车、中高档电器、化妆和金银珠宝、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消费方式快速增长,在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8年,全县财政收支运行良好,金融机构稳健运行,保险业务健康发展。
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54亿元,增长59%;人均财政总收入545元,增长60.3%;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5%,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0.65亿元,增长3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66亿元,增长46.5%。
金融信贷投放合理。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4.8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5.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68亿元,增长7.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05亿元,增长29.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9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7.04亿元;中长期贷款1.69亿元。全县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73.79亿元,现金支出76.96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3.17亿元。
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0.31亿元,增长26.5%;承保金额65.5亿元,增长1.3%;决赔款支出0.11亿元,增长150.8%。
八、教育、卫生和文化
2008年,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服务质量明显改善。文化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08年,全县高考二本以上上线889人,增长率居全市第一,中考连续七年蝉联全市第一,县职教中心跻身国家重点职业学校行列,“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合格县”通过省市验收。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4043人。其中,中学在校学生24286人,小学在校学生1975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升学率74.1%,高中升学率85.6%。
卫生水平显著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门诊统筹试点报销在全省率先启动,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先进县;2008年,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8个(不包括个体办诊所),拥有床位693张,卫生技术人员755人。其中:医生344人,卫生防疫人员61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25张。
文化事业全面进步。县乡文化机构健全,活动领域不断拓宽。广播综合覆盖率95%,电视综合覆盖率96%,有线电视入户率24.8%,农村文化消费比重15.4%,电脑普及率7.4%。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8年,全县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人口计划执行良好。全县常住人口为27.69万人,比上年增长0.3%。计划生育率98.56%,节育率96.3%。全年出生人口2633人,出生率为9.55‰;死亡人口2234人,死亡率为8.1‰;自然增长率为1.45‰。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居民生活明显提高。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7149元,增长28.3%。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309元,增长3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3元,较上年增加1782元,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较上年增加532元,增长28.7%。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全县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加社会保障人数82294人,增长8.76%。其中:城镇已参加社会保障人数45904人,增长3.9%;农村已参加社会保障人数36390人,增长30.6%。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246042人,参合率为98.63%。
十、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
2008年,我县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生态建设进程,全力推进城市园林建设步伐,扎实开展区域污染治理,人居生态环境取得长足进步,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2008年末,自然保护区面积10732公顷;城区绿化覆盖面积1.64平方公里,增长3.8%;退耕地造林面积保存率和荒山荒地造林面积保存率均达到100%;森林面积279623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污染物排放量3349吨,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0.013吨/万元。生活垃圾处理量4.1万吨,同比增长5.1%。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2008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119吨标准煤/万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为6.84%。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2008年,全县加大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力度,扎实开展隐患排查,全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各类生产、道路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创建“平安镇安”成效显著。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24人,下降42.9%。
注明:
1、本公报为年报数,国、省、市指标为初步统计数据。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他行业价值量指标绝对数、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3、乡镇企业主要指标由乡镇企业局提供。
4、东部乡镇:铁厂镇、大坪镇、灵龙乡、米粮镇、西沟乡、茅坪回族镇、关坪河乡、西口回族镇、张家乡
中部乡镇:永乐镇、回龙镇、高峰镇、青铜关镇、龙胜乡、云盖寺镇、结子乡
西部乡镇:柴坪镇、余师乡、达仁镇、木王镇、杨泗乡、月河乡、东川镇、黄家湾乡、庙沟乡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6、因与农业普查、省市反馈数据衔接,对2007年部分农业数据进行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