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辅助浏览 长者模式
镇安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5-08-25 14:56 来源:镇安县政府 编辑: 统计局 浏览:
索 引 号 za779940273-2015-00010 发布机构 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5-08-25 文  号
是否有效 有效 有限期限

2007年,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以科学发展、突破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开放活县”战略,突出产业带动、项目带动和城镇带动,抓住西康高速公路建设等有利机遇,大力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地克服了各种困难,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县生产总值21.79亿元,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6亿元,增长6.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6.4%;第二产业增加值7.71亿元,增长13.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35.4%;第三产业增加值8.32亿元,增长14.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38.2%。人均生产总值7633元,比上年增长13.2%。

非公经济突破发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水平不断提升,社会贡献持续增加,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因素。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32,新发展私营企业52户。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6600万元,增长15.9%,占全部生产总值的48.92%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仍然脆弱,结构调整亟待加快,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工业经济总量小,活力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节能降耗压力较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7年,全县认真落实“三农”政策,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创新“三农”工作思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农村基础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9亿元,增长6.7%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业生产战胜了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取得了较好收成。全年粮食产量11.7万吨,增长2.5%;油料产量4003吨,增长11.3%;茶叶产量79吨,增长36%;烤烟产量1484吨,蔬菜产量51470吨。

林业生态不断巩固。全县积极推动城乡绿化建设一体化,国土绿化成效显著,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林木管护力度继续加大,经济林建设不断加强,林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作用进一步拓展。造林面积3667公顷;水果总产量11325吨,增长15.2%;核桃产量3833吨,增长10.8%;板栗产6702吨,增长31.4%;食用菌产量431吨,果园面积545公顷。

畜牧产业加快发展。全县积极发展健康养殖业,加大畜牧产业化发展力度,不断提高畜产品供给能力,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年末大家畜存栏30834头,羊存栏194058只,猪存栏131575头,家禽存笼850143只;肉类总产量18387吨,比上年增长14%;奶类产量148吨,增长11.3%;禽蛋产量6037吨,增长7.5%

农业生产水平持续提高。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00537千瓦,增长30.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468公顷;化肥施用实物量15301吨,按年末常用耕地面积计算,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604公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086公斤/公顷;油料单位面积产量1389公斤/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7年,全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经济,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大企业安全整改、技改升级、优化资源、挖潜提效、节能降耗工作力度,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219万元,增长22.2%;实现销售收入67435万元,增长11.2%;实现利润8700万元,增长65.9%;实现税金3364.8万元,增长7.9% 

规模工业快速发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过去的9家增加为13家,生产规模扩大,发展后劲增强,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完成总产值3.56亿元,同比增长23.9%;实现销售收入29681万元,同比增长28.2%;资产合计32966万元,增长57.6%;实现利润4455万元,增长67.3%;税金总额2582万元,增长46.7%。

主要产品较快增长。水泥产量63万吨,增长40%;发电量11778万度;锌精粉1232吨,增长103.6%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0834万元,增长23%。完成工程收入18006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543万元,增长87%;实现利税250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80091平方米,增长14.3%;竣工面积422803平方米,增长10%。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7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决定》,坚持不懈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产业项目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力度,加快园林城市、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9.84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500万元,增长6.56%。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县重点项目28个,完成投资43748万元,增长25.7%。重点民生项目成果显著。其中:基础设施及社会公益项目完成13156万元,增长52.5%;社会事业及三产项目完成11563万元,增长27.6%;支持“三农”项目完成7289万元,增长12.6%

招商引资实现突破。全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发展环境得到改善,为吸收投资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年完成招商引资1.3亿元,招商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2%,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投资效益成果显著。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28个,新增固定资产68942万元,项目建成投产率80%。新增主要生产规模能力有:钒矿开采36万吨/年,年加工生猪6万头,年生产1.5万吨魔芋精粉,原生金矿年开发36万吨等。

五、交通运输、邮政通讯

2007年,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通信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市场稳步拓展。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34360万元,增长13.8%。其中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2943万元,增长32.7%

公路建设进程加快。全县24个乡镇52个行政村实施了通村水泥路建设工程,完成通村水泥路路基改造243公里,混凝土路面铺筑243公里,其中通过省、市检查验收243公里。

交通运输能力提高。公路货运运输量46万吨,货物周转量5552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372万人,公路客运周转量4680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迅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943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969万元,增长3.9%;邮政业务收入718万元,增长9.5%。本地电话年末用户43217户,下降3.2%;住宅电话年末用户19253户,下降41.9%;乡村电话用户3246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66464户,增长23.1%;年末互联网用户3845户,增长90.4%

六、商业

2007年,我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西安后花园,努力培育消费热点,不断开拓城乡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全县商贸、交通、餐饮、住宿、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加快增长,在高速公路建设需求和节、假日消费需求扩大的积极影响下,消费市场呈现出繁荣活跃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拉动了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费需求再创新高。200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亿元,同比增长17.7%,增速比上年提高4.14个百分点。其中,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656万元,增长22.6%;县及县以下的零售总额完成27641万元,增长12.01%。

住宿餐饮高速增长。2007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完成57477万元,增长16.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总额完成4271万元,增长15.65%。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07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结构继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已从生存型向质量发展型转变。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60.6%下降到42.1%;家用电器、化妆和金银珠宝、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消费方式快速增长,在消费品零售额中比重明显上升。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7年,我县财政预算执行良好,财政增收明显,实现了财政工作快速发展。金融资金保障有力,保险业务健康发展。

 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完成财政总收入9695万元,同比增长48.9%;地方财政收入4918万元,同比增长53.3%,占年度预算计划的117.7%,其中国税收入697万元,地税收入3207万元,财政收入1014万元;一般预算支出38639万元。财政增收额、增幅都是历史最好的一年。

金融机构稳健运行。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3254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1.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4263万元,增长2.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9506万元,增长20.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0062万元,增长18.9%,其中,短期贷款61379万元,增长20.5%;中长期贷款28683万元,增长15.5%。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3337万元,现金支出63728万元,收支相抵,净投放10391万元。

保险业务健康发展。全县各类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430万元,增长5.5%;承保金额646389万元,增长7.9%;决赔款支出437万元,增长3.6%

八、教育、卫生和文化

2007年,全县认真落实国家社会事业发展政策,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可喜局面。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5735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4443人,小学在校学生2129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升学率79.5%,高中升学率82.8%

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等工作得到加强,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8个(不包括个体办诊所),拥有床位608张,卫生技术人员734人。其中:医生335人,卫生防疫人员66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21张。计划生育网络机构加强,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妇幼保健工作继续得到重视,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县乡文化机构健全,活动领域不断拓宽,人民文化生活丰富繁荣,参政议政能力提高,发展经济意识增强,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得到提高。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升级改造进展顺利,已形成了无线、有线、数字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无线传播、有线、数字接入等多种方式并用,相互补充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在推动和发展县域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广播覆盖率95%,电视覆盖率96%,农村文化消费比重14.6%,电脑普及率3.1%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7年,全县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

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居民收出生人口2130人,出生率为7.5‰;死亡人口1958人,死亡率为6.9‰;自然增长率为0.61‰。

居民生活稳步提高。全年社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3363元,增长20.4%。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617元,增长20.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761元,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1852元,增长12%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2007年,参加社会保障人数45064人,增长5%。城镇已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4272人,增长6.5%;城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535人,增长7.8%;城镇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达14028人;城镇参加生育保险人数5373人。全县低保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更加规范,农村合作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46042人,参合率为98.63%

十、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

2007年,我县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生态建设进程,全力推进城市园林建设步伐,扎实开展区域污染治理,人居生态环境取得长足进步,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2007年末,自然保护区面积11462公顷城区绿化覆盖面积1.58平方公里,增长2.6%;退耕造林面积保存率100%;森林面积279623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平方公里。污染物排放量5791吨,同比下降15.4%;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266/亿元,同比下降21.3%。生活垃圾处理量39000吨,同比处理增长6.8%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我县不断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措施得力,扎实有效,及时分解目标任务到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责任书,开展督导检查和验收,有力地促进了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降低。二氧化硫控制在1750吨,COD控制在1490吨,“双减排”目标顺利实现。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2007年,全县大力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扎实开展隐患排查,全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各类生产、道路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创建“平安镇安”成效显著。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74.4%

注:1、本公报为年报数,国、省、市指标为初步统计数据。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他行业价值量指标绝对数、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3、乡镇企业主要指标由乡镇企业局提供。

4、东部乡镇:铁厂镇、大坪镇、灵龙乡、米粮镇、西沟乡、茅坪回族镇、关坪河乡、西口回族镇、张家乡

  中部乡镇:永乐镇、回龙镇、高峰镇、青铜关镇、龙胜乡、云盖寺镇、结子乡

  西部乡镇:柴坪镇、余师乡、达仁镇、木王镇、杨泗乡、月河乡、东川镇、黄家湾乡、庙沟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